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

唱台灣歌說台灣史李筱峰教授「戰後二十年的台灣歌謠與台灣的政治和社會」演講會

知名的歷史學者,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 所專任教授李筱峰昨(二十六)日應台灣東社、慈濟大學星弦吉他社、花蓮縣日安花蓮協會等三個單位邀請,來到花蓮舉行戰後流行歌曲座談會,吸引了許多民眾前 往聆聽。李筱峰精采的演說搭配動人的歌曲,讓演講成為一場具知性及感性的知識饗宴。
 台灣東社社長方美津指出,這一場「戰後 二十年的台灣歌謠與台灣的政治和社會」演講會可以說是「唱台灣歌、說台灣史」音樂會,透過庶民演出,唱大眾化的台灣歌謠,再加上李筱峰教授的現場解說,呈 現從戰後二十年台灣人民的生活、情懷及生命力,台灣的歷史與文化透過歌謠傳唱,成為歷史的見證。

李筱峰教授專研台灣歷史, 這一次他透過不一樣的內容,用戰後二十年流行在台灣社會的歌曲做切入,輔以許多難得一見的歷史資料,加上李筱峰生動的歷史背景演說,讓整場演講有如一次穿 越時光之旅,聽眾們也藉由歌曲穿梭在戰後二十年的台灣社會中。現場並由慈濟大學星弦吉他社伴奏,邀請到李武寬醫師現場演唱「收酒矸」、東方報江思婷記者演 唱「孤女的願望」等歌曲,使得這一場演說更添臨場感。
李筱峰在演說中指出,流行歌謠觸及社會底層的脈動,與生活關係最密 切。他列舉從戰後台灣人熱誠歡迎當時認為的「祖國」,到二二八事件後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期間、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起飛這二十年間,在社會中所產生的 歌曲,藉由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對照,了解這些流行歌曲產生的原因。並且同樣的,也讓聽眾了解到由歌曲的內容,可以解釋當時社會政經脈絡。李筱峰說,從 戰後二十年的台灣流行歌謠,我們聽到戰後初期在社會逆退中、在時代夾縫裡的閭巷心聲。更體會到五○、六○年代台灣的政治與社會的特質:有白色恐怖的特務政 治,有經濟起飛的社會縮影,有揮之不去的日本文化的殖民殘餘,也有新統治者的文化霸權。今天,那些歌謠雖已不再流行,但其偶爾迴繞的餘音,卻為台灣史留下 生動的見證。
這是一場內容豐富多元的演說,現場觀眾不僅聽到好聽的舊時台灣歌謠,同時也深入理解了歌謠背後的社會脈動,對戰後二十年間的台灣社會發展,乃至於再到現今的台灣,都產生了一條理解歷史的軸線。
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